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2023年5月23日 ,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习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增强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做实研究型审计,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这次会议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审计事业的重视、支持和信任,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队伍需以党和国家新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掌握、悟透新变化新要求,推进自我革命与自身建设,以达到党和国家对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有关要求。
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审计人员如影随形发挥审计监督权的必由之路。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把握自身定位,精确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主责主业,培养系统观念和全局意识,以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审计需求日益增长和审计资源配置不足矛盾下的必然结果。由于审计任务较为繁重,而审计力量又严重不足,长期超负荷的审计工作使得审计干部身心俱疲,导致人少事多的现象在基层审计机关较为严重。同时,由于具体工作的改革需要从中央逐层传达到省、市、县一级,且部分审计人员需要依靠政策解读去精准把握改革要点,导致他们无法第一时间了解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的变化,无法适应新环境下审计工作的革新,出现审计流程或审计结果不符合新制度规范的现象,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正确性。这些是限制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文认为,解决当下审计工作矛盾需要抓住审计人员必备的职业胜任能力这一关键,需要通过分析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现状,以研究的视角找出问题和短板,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才能推动审计工作增质提效,促进审计人员更从容地开展审计。
李玲认为,研究型审计是聚焦审计实践,对审计项目进行深入分析、思考、研讨和总结,以期形成更好的审计结果,并对以后的审计工作起指导与借鉴作用;郑石桥等认为,相比于研究审计工作,研究型审计最主要的是对审计客体的研究;王永梅等认为,研究型审计是边审计边研究,将研究与审计融为一体,将研究贯穿于审计工作和审计项目始终的工作方式。
研究型审计这一理念是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办于2009年正式提出的,囿于当时的情况,对审计工作的需求尚未达到研究型审计设想的广度、深度,此后十余年,这一概念并未在理论界得到广泛重视。2020年,审计长侯凯在审计署集中整训时要求,审计机关要把开展研究型审计作为头等大事,在揭示问题的同时推动完善制度机制,这使得研究型审计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与重视。2023年5月,习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做实研究型审计。至此,关于研究型审计的探讨达到高峰。
目前,与研究型审计有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一是研究型审计的基本理论研究,例如对其内涵、类型等定义方面的研究,在国家治理效能等作用方面的研究,这对认知、了解研究型审计的本质起指导作用;二是研究型审计在具体审计类型中的应用,例如研究型审计在社会保险基金审计、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等具体审计类型下实现路径的研究,探讨了在具体审计实践中如何通过研究型审计让审计项目走深走实;三是审计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走向,例如探索审计的数字化转型道路,以期将数字化技术与审计方式方法深度结合,为审计在新时代新技术下的变革和转型提供方向;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例如探究从培养方案、实践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师资结构等方面创新教育,培养财务数字化视域下研究型审计创新人才,这为培养研究型审计人员提供了思路引导。
专业胜任能力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D.C.McClelland在1973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这是通过测量或计数“动机、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行为技能”等个体特征,将普通职工和卓越员工区分开的方法。张娟等根据我国内部审计实际情况,在借鉴“冰山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金字塔”胜任能力模型,这是胜任能力这一概念进入国内审计理论的重大创新。毕秀玲等构建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既适用于审计机关各级领导,又适用于普通科员,阐明了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具有适应性、全面性、系统性的特点。王士红等将国家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要素分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政治能力、品质道德与个人特质五类,与同类论文不同的是,他们在五类要素的基础上细分了三层级的详细定义能力要素,这对本文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的构建具有启发作用。
本文认为,研究型审计是审计的模式而不是审计种类。研究型审计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运用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来开展审计工作,对审计对象、审计环境及审计项目全过程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旨在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水平、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审计工作模式。研究型审计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必须性,审计人员不会搞研究将失去审计的资格。
理论界目前有关研究型审计的学术研究并未涉及如何提升审计人员的研究型素质,同时并未引入职业胜任能力框架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和贡献体现在:构建了研究型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并创新性地将研究型素养列为胜任能力的要素之一;根据构建的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分析审计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领导下的审计工作根据时代需求也在不断进行调整,逐步向研究型方向转变,力求走精、走细、走高、走深、走实,为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在构建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时,参考了有关专家构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等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方面的研究,从公务员队伍的共性、审计人员的个性、研究型人员的特性三个方面考虑(如图1),总结了“政治素养、专业理论、道德观念、个人能力、研究型素养”五个胜任能力一级元素。
笔者认为,国家审计人员作为公务员队伍的组成部分,具备公务员队伍的共性。对公职人员而言,政治素养始终是第一位的,对其他元素起决定性作用,政治信念必须“风雨不动安如山”;公务员队伍的道德水平事关干部队伍建设成效,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需要通过健全行为规范从严约束的;个人能力是职业素养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履职能力的具体体现。
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其他公务员的个性特征。审计专业人员职称制度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初级、中级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设有《审计相关基础知识》和《审计理论与实务》科目,高级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设《高级审计实务》科目,即审计人员需对审计理论、其他知识和个人能力三方面从严要求。
研究型素养是研究型人员具备的特性,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研究型素养不同于知识型素养,研究型素养要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理论更扎实、知识更专业、技能更实际,在专业应用性的基础上具有积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自主科研的能力。习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作出重要指示,这为笔者总结研究型素养的二级要素提供了理论指导。重视调查研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鲜明特征。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体现了党中央对调查研究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开展研究型审计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须性。
根据重要性水平,笔者将五个一级元素按照政治素养、专业理论、道德观念、个人能力、研究型素养的顺序进行排列,总结了研究型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如表1所示。
政治素养是衡量新时代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首要标准和根本要求。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模式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新时代研究型审计人员应坚决拥护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既要保持政治定力,提高自身免疫力,又要提高政治站位,培养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精准把握当下形势、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党中央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既打“老虎”又打“苍蝇”,自上而下大力肃清公务员队伍,干部队伍中的“害虫”得到了根除,公务员队伍愈发纯洁干净,整体政治素养向好发展。尽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仍有漏网之鱼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这是需要时刻关注的问题。
专业理论包括审计理论和其他专业理论。审计理论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指导框架和基本条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是审计人员的必备条件,是审计人员从容从业的立身之本。脱离了业务知识,审计人员仅能以审计的视角观察业务,无法对业务流程形成全面、清晰的了解,审计理论将无法联系实际。
具有过硬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技能是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审计法》第十三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对比2009年、2023年审计署驻太原、南京、武汉三地特派员办事处招考公务员的岗位数和可报专业情况发现,招考岗位数量变化较小,而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在逐步扩大,从2009年招考专业较为单一的财管金、资源等专业扩大到2023年对审计、会计、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学、计算机技术、社会保障等专业的需求,总体呈门类更全、范围更广、更复合、更综合的特征。这体现了各级审计机关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在逐步扩大。
现代审计的基本业务不再局限于财务审计,已扩展至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和制度审计等基本业务,而审计类型更是多种多样,如金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这要求研究型审计人员应了解自己审计范围内相关行业的业务流程和专业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精于内行,防止审计的局限性,杜绝表面的“刮痧”式审计。
基本道德观是作为一个合法公民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人都需要矢志践行的价值取向。审计人员的基本身份是普通公民,更需要恪守基本道德观。同时,审计人员作为经济评价的“特种部队”,肩负着新时代的职责使命,更应具备高于普通国民水平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获得党和国家及人民对审计事业的信任。信任是审计行业存在的基石和操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23年7月7日 发布公告,披露了中注协和省级注协对存在违规问题的259家事务所和336名注册会计师实施行业惩戒及自律监管措施。这说明部分审计业务开展者未能秉持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丧失理想信念,缺乏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未能做到客观公正、勤勉尽责、正直坦诚,为一己私利损害了社会面对审计人员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对行业声誉造成影响和打击,严重伤害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行业的健康成长。
个人能力是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的成事之基,是审计工作中的具体依靠和抓手。
研究型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精通业务并能将专业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熟练掌握审计工作的流程和审计方式方法,能查、能说、能写、能研,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人员需要具备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拍板决断的魄力。 2004年6月23日 ,时任审计长李金华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审计报告,报告中的18项内容每一项都非常震撼,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用“审计风暴”来形容这份审计报告带来的冲击。时至今日,“审计风暴”已成常态,审计人员敢查、敢说、敢写、敢研,以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为确保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审计工作不仅是一项专业的业务,更是协调的哲学与艺术。一项圆满的审计工作离不开审计组成员的通力协作,更离不开被审计单位在法律的要求内对审计人员的配合。
研究型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不仅要“能内能外、能上能下”地沟通,而且要有运用现代技术快速收集、欧博体育官网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工作效率。随着审计署不断推进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的培训和考试,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和保障。
与其他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不同,研究型素养是研究型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特有的元素。深刻认知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是培养研究型素养的重要前提,只有把握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研究型审计人员才会有自发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习指出,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 2015年1月12日 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实事求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思想保证,也是研究型审计人员要遵循的重要原则,研究是基于客观现实的再创造,因此研究资料应真实可靠、符合实际,同时应重视基层资料,关注基层问题。
侯凯审计长强调,审计干部要着力提升“能查、能说、能写”三种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审计干部。研究型审计人员应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升“能研”的能力,以创新规范立业,具备研究与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2021年侯凯审计长指出,做实研究型审计要把研究贯穿审计工作始终,培养研究型审计思维,将研究从外部要求自觉转化为内在主动,这为研究型审计人员提供了思维导向。
研究型审计要牢牢抓住立项、问题、意见这三个关键。以开展扶贫资金审计为例,研究型审计人员要以立项为课题研究,在撰写审计计划书时,不仅要对过去的案例进行学习钻研,而且要把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扶贫资金的重要指示,监督、管理和划拨扶贫资金的国家部委对该资金的要求,当地政府的有关政策文件等进行比对分析,了解扶贫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和使用流程,形成系统、全面、深入的认识。要以问题为课题研究,在开展实际业务时,学习有关该审计事项的优秀案例,准确把握该审计事项的审计重点及可能存在问题的风险点,力求一针见血、切中肯綮,减少在非审计风险和非审计重点上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要以建议为课题研究:一是要听取有关领导和被审计单位的建议,深入研究,搞清实际情况;二是要注重审计整改,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一次会议强调,要“一体推进审计揭示问题的上半篇文章和审计整改的下半篇文章”,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整改意见上下功夫,既要提好意见,又要“回头看”,检查整改情况。
研究型审计人员需要具备研究的精神,精神是行动的催化剂。“研”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把石头劈开”的敢于冒险、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审计铁军精神,“究”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敢于奉献、不畏牺牲的探索精神。
审计人员是审计业务的实际开展者,囿于工作压力,主观上研究型素养可能较为匮乏。由于其关心的要点在审计本身,容易忽略研究型在促进审计工作效率方面的作用,主观上容易将研究型审计当成疲于应对的任务,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培养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审计人才要加强理论学习研究,铸就过硬的理论素养。研究型审计人员应认真学习领悟习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研究探讨,学彻、悟透,精准把握讲话精神的实质内容。研究型审计人才应坚决拥护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矢志践行“三立”精神(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还要肯下功夫、肯吃苦、肯埋头。
同时,要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研究型审计工作机制,例如成立研究型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由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从组织建设层面统筹研究型审计的开展。根据公开报道,目前审计署成都特派办、安徽省审计厅、绍兴市审计局等多个审计机关已探索成立研究型审计工作领导小组。
研究型审计的落实离不开审计人员积极主动自发地开展研究活动。从结果导向角度来看,研究型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审计人员是研究型审计的终端和最大受益者,他们具有丰富的一线审计资料,具备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先天优势,可利用研究型审计的成果指导自身审计实践的具体方向、促进审计结果优化、提高审计质量,并进一步为审计的研究提供案例与经验,形成研究型审计的反哺效应,确保研究型审计的可持续性和循环性。为促进研究型审计的循环发展,审计人员应激发研究型意识,助力研究型成果的不断涌现,从而维护自身通过利用研究型审计成果增质提效的权益。
激励机制是审计人员行动的助推剂,是激发研究主动性的不竭动力,要开展研究型审计,离不开相应激励机制的制度扶持。一是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中加入“研究型成果”这一评价指标,激励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发表论文和研究项目等;二是表彰先进榜样,将“研究型审计贡献度”作为评选审计署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依据,并树立研究型标杆单位和个人,给予研究型审计人员精神奖励,激励全体审计干部从职业荣誉感的高度激发研究型意识。
培养研究型审计人员,离不开审计机关为审计人员积极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以多层次培养审计人才,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一是加强理论学习,铸就过硬政治素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要求,筑牢思想基石,做到党性锤炼常态化、思想政治建设常态化。二是加强审计理论学习,后续培训是审计人员的“加油站”和“充电器”,审计业务知识是审计人员的“利剑”,只有学好审计业务知识,才能通过这把“利剑”发挥审计“除已病、防未病”的效果。三是以审计客体主题培训跳脱出以审计事项为主线的审计学习模式,从审计基础理论出发,综合性、立体性塑造审计人员的理论观念,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审计人员主动研究。四是强化大智移云物区等新兴技术培训,构建数字审计生态,掌握新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场景,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学习强化审计人员的自身理论素养,提升审计人员“能查、能说、能写、能研”的本领。
开展研究型审计,离不开审计人员深度参与审计项目,提高综合素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审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事业,重理论更重实践,完成审计实践是学习审计理论的最终目的,脱离实践的培训会使审计人员成为“纸老虎”。近年来,多地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以审代训”实践,在审计项目中锻炼基层审计干部,提升实战能力,从而达到开拓视野,审计和培训相互贯通互相促进的目的。
研究型审计同时需要审计机关和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沟通机制,打造交流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共同进行重大课题研究等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实现共同高质量发展而组成利益共同体。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单位等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在研究方面的优势,利用机关、企事业单位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机会,把生产、科研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单元,是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既可以从审计队伍外部着手,即“增量”,如通过培养与选拔专业的审计人才补充现有的审计人员队伍,以解决审计人员与审计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以从审计队伍内部着手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工作的质量,即“增质”。
本文通过构建研究型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炼了政治素养、专业理论、道德观念、个人能力、研究型素养五个要素,创新性地提出“研究型素养”这一要素,并建议通过推进组织建设、探索激励机制、加强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激励审计人员开展研究型审计。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如何量化评价职业胜任能力,并构建研究型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